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(祥林嫂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吗)

1924年3月,鲁迅把他的短篇小说《祝福》,发表在上海《东方杂志》上,后来收入他的小说集《彷徨》,《祝福》是一篇很短,但却让人读完久久无法回神,且忍不住再三复看的一篇小说。

《祝福》,全文不过九千字,却刻画了一个叫祥林嫂的女人,坎坷的一生。鲁迅想要表达的核心非常简单,就是透过麻木冷漠的环境和人性描写,唤起人们内心的真诚、善良、理解、包容与爱。

一个女人,渴望幸福安定,追求平淡而又稳定的生活和家庭,这再合理不过;

而一个女人,对身边的人和事,始终都报以真诚和善良,更是难能可贵。

她乐观积极,热爱劳动,朴实善良,这些品质放在和平年代是非常珍贵的,但于当时的祥林嫂而言,就显得过于“单纯”。尽管,她的人生并没有如她想象的那般,甚至是落了个悲苦的结局。

但直到最后,我们依旧看不到她对这个世界有一丝恨意,一丝抱怨。

她只是有些迷茫,有些不解,有些好奇。

过分“单纯”的祥林嫂

祥林嫂是一个很会“做活”的人,去鲁四老爷家里做佣人的时候,话少、安分、勤快、耐劳,几个月挣的工钱,全部交给了将她卖到深山里给别人做媳妇的婆婆。

这样的一个婆婆,不难想象平时是如何待她的,但她还是一点防备也没有,把钱全部交了上去,在她所处的环境中,这样的“单纯”,无疑是危险的。

第二任丈夫和孩子相继离世后,回到鲁镇的她,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自己的遭遇和不幸,以至于大家从一开始的同情、怜悯,变成后来的厌恶和讽刺。

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(祥林嫂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吗)

事实上,祥林嫂的这种做法,在任何年代、任何环境,都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
毕竟,谁也不乐意反复听同一个故事,同一套说辞,况且还是一个不幸的故事。与其说祥林嫂“单纯”,倒也不如说她不懂人情世故。

再有,鲁四爷在一次祭祀祖先的时候,叱喝祥林嫂“让开”,是在鲁四夫人无数次的“祥林嫂,放着吧,我来”之后才发生的。不得不说,祥林嫂“单纯”到不懂得察言观色。

如果祥林嫂的“单纯”仅仅是这样,那么必然不足以使得大家真正了解她,了解她可谓出淤泥而不染的“单纯”,或者说“纯净”。接下来,我们从故事开篇祥林嫂对“我”的3问展开,深入地去感受祥林嫂的内心世界。

01、从“话很少”到“唠叨”,祥林嫂只是想有个人说说话

《祝福》中的“我”,在故事中说了这样一句话:这时我已知道,自己也还完全是个愚人,什么踌躇,什么计划,都挡不住三句问。

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(祥林嫂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吗)

她问“我”的三个问题分别是:

  1. 一个人死了以后,究竟有没有魂灵?

  2. 也就有地狱了?

  3. 死掉的一家人,都能见面的?

当时的祥林嫂,是一个才40岁上下,就头发全白、脸颊削痩、双目无神的乞丐了。而作为一个乞丐,不关心温饱与银钱,反而问了一个她觉得有学问、有见识的人这样的3个问题。

祥林嫂比喻什么样的人(祥林嫂真的只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吗)

而“我”的落荒而逃,与故事中听倦了“我真傻,真的”这个故事的镇上人来说,其实是一样的。

她反复述说的不幸是会给别人带来压力的,无形中造成“听众”的不安,或者说一种负担,人们不愿同样反复的安慰,而想要摆脱这种复杂的情绪,就只能离她远远的,甚至是嘲笑她。

再好吃的东西,吃多了也会腻,故事听多了,自然也会麻木,何况还是一个“晦气”的故事。

祥林嫂经历了这么多,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,她满腔的委屈和难过无人理解,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说与大家听。或者,她希望有个人可以安慰她,哪怕是批评她几句,至少,这么多的心事,不至于郁积在心里。

而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听她说话,之所以想到“魂灵”,又何尝不是她无力改变现状,寻求另一种挣脱当下的方式呢?

02、祥林嫂的“赎罪”,无法改变众人对她的看法

柳妈让祥林嫂去庙里捐一个门槛:千人踩,万人跨,以此来消除自己的“罪恶”。

柳妈这么说的原因,一是因为柳妈本身就是信佛的;二是对于祥林嫂的唠叨已经厌烦,撺掇她干其它事的说辞;三是也存在看她笑话的心思。

而祥林嫂之所以愿意相信,并花费大价钱求人去做的原因是:

  1. 柳妈告诉她,将来去往“阴司”,会因为两个丈夫的争抢,而被锯成两半;

  2. 消解或降低内心面对当地人愚昧、古板、甚至是有些迷信认知和风俗的无力和恐惧;

  3. 仅仅是为了向众人、向鲁四老爷、四太太等人,表明自己“知错愿改”的态度。

只是,当她做完这一切后,主家每年祭祀的香烛、摆件、贡品等等,依旧不让她碰。她不理解,明明已经捐了门槛,已然“赎罪”,为什么太太还是斥喝她“放下”,四老爷也让她“走开”。

然而祥林嫂却不曾想过,她有什么错呢?她所遭遇的一切,完全不是她本意,被众人“羞辱”,也是被动的,她何须“捐门槛”,又何必“捐门槛”。她曾单纯地认为,只要自己“赎罪”了,就会得到大家的谅解,被大家接纳,只是偏见就像是横亘在她面前的大山,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搬动。

03、在祥林嫂心里,3问的答案并不重要

祥林嫂的3个问题,也可以理解成:人死后有无感知;有无去处;有无归属。3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,简单来说,就是会不会再遇到曾经的家人。

祥林嫂在问“我”的时候,并不是求知的,也不是出于好奇,仅仅是简单的一问,与这个她觉得有学问,不讨厌她,且依旧愿意正视她的人,说几句话。

她并不那么在乎答案,或者说她无所谓答案是什么。

相比于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,她更希望可以在生命结束之后回到丈夫身边,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孩子身边。

若“我”的回答是否定的,那么对她来说就是彻底的解脱,终于不用生活在这个她完全不理解的、显得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了。

若“我”的回答是肯定的,则她受的苦、遭的罪,就证明是真正“偿还”了罪的,因为她捐了门槛,不用担心会被“分作两半”,她又可以看到听话的“阿毛”。

她并不责怪身边的人和事,“单纯”的她只是庆幸,终于不用再面对,自己无论如何都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了。从前的她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,如今虽然什么也没有,但她的人生终于是属于她自己的。

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

鲁迅在《呐喊》自序中这样写道:

“假如一间铁屋子,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,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,不久都要闷死了,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,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。现在你大嚷起来,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,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,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?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,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。”鲁迅的作品,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风格有明显的不同,比如,沈从文是从美和善良中体现人性的包容和无私;老舍是用苦难和阴暗来表现环境对人的影响,鼓励人们勇于改变;再比如茅盾、巴金等等。

鲁迅的作品视角更为宏观,除了表现对外界因素的描写,也从来不会忽略我们本身的问题,从内因和内心甚至更多的视角去剖析人性和命运。

有人说,抛开环境因素,祥林嫂本身也是一个“拎不清”的人,她活得没有主见、没有自我意识、不懂得自我尊重,不明白何谓沟通的边界。

如果,我们读书不为了自身可以更好地生活,拥有更强的适应乃至改变时代的能力,仅仅把目光聚焦在苦难带给我们的无力、时代带给我们的伤痛上面,那么只会愈发局限我们的思想,我们的格局。


素材湾 -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

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:

  • VR游戏玩家穿着连帽衫设计样机图 Mockup of a Gamer Wearing a Hoodie at a VR Gaming
  • Winnebago旅游渡假Lightroom预设包
  • 人脸肖像制作Procreate笔刷套装
  • 10个手绘水彩图案背景素材 10 Hand Drawn Watercolor Pattern
  • 金融高级App UI工具包模板
  • 抖音快手美发视频素材
  • 幻影双重曝光图片处理效果动作 Double Color Exposure Effect
  • Procreate笔刷-海洋和水底世界主题笔刷素材资源
  • 奇妙世界野外旅游渡假Photoshop动作& Lightrom预设
  • 4K视频转场素材-60组电影胶片元素闪烁叠加效果动画 Film Transition Overlays
  • 深褐色油漆效果海报模板 Sepia Paint Effect for Posters
  • 4套水墨水滴墨迹ps笔刷ai矢量笔刷
  • 100个欧式复古花纹笔刷套装
  • Procreate笔刷-457款抽象水彩图案Procreate笔刷素材
  • 闪亮的黄金特效PS动作

  •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wkfco.com/zatan/33328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    0

    评论0

    请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