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点: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

导读: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很多,就三国时期而言,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就有五件,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,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。

赤壁之战

双方兵力:曹操:20多万;周瑜:5万。

赤壁之战,是指东汉末年,孙权、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(208年)在长江赤壁(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)一带大破曹操大军,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。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,也是三国时期“三大战役”中最为著名的一场。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,标志着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。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,曹操北回,孙、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。

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,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,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,进而谋取益州,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,数战不利,损兵折将。曹操在退回北方后,休养生息五年,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。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,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。

合肥之战

双方兵力:张辽:七千;东吴军队:10万。

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,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。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、繁荣的城市(后再增筑,命为合肥新城),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,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;而东吴若要北伐,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,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,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。

合肥之战,可谓张辽巅峰之战。这一战,张辽不仅功劳重大,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,他的勇猛,他的果敢都无一不得到充分展现。

夷陵之战

双方兵力:陆逊:5万;蜀汉军队:数十万。

夷陵之战,又称彝陵之战、猇亭之战,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,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,也是三国“三大战役”的最后一场。章武元年(221年)七月,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,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,挥兵东征东吴孙权,气势强劲。孙权求和不成后,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、避免两线作战,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。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,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,更在章武二年(222年)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。夷陵之战的惨败,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。

在夷陵之战中,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,大胆后退诱敌,集中兵力,后发制人,击其疲惫,巧用火攻,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,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,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,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。至于刘备的失败,也不是偶然的。他“以怒兴师”,恃强冒进,犯了兵家之大忌。在具体作战指导上,他又不察地利,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、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;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,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,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,终于陷入被动,导致悲惨的失败,自食“覆军杀将”的恶果,令人不胜感慨。

兖州之战

双方兵力:曹操:数万;黄巾军:30万。


素材湾 - 分享精品教程和短视频等各种资源素材

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源:

  • 大师课程 2D二维动漫角色转3D三维建模模型视频教程 英文语言 Coloso – Transform 2D Characters into 3D A
  • 复古划痕做旧塑料音乐CD封面贴纸PSD样机包 Music CD Cover MOCKUP PACK
  • 100+高清烟花Photoshop笔刷
  • 健身概念扁平线条插画 Fitness Flat Line Concept
  • 40组激烈呼啸嗖嗖声无损音效素材Ocular Sounds – Long Whooshes Sound Fx
  • 悬浮名片展示样机图v2 Card Mockup 2
  • Procreate笔刷-亮光闪光水彩纹理效果Procreate笔刷资源下载
  • 汽车服务电商销售网站UX/UI 套件
  • 59个时尚潮流3D金属镀铬科幻立体PNG免扣抽象几何设计元素 3D Futuristic Chrome Shapes
  • 13款实拍冬天雪地场景产品包装纸盒快递盒设计展示效果图PS贴图样机模板 Mailing Box Mockup Set (Winter E
  • AE模板:30个前卫电影混乱胶片烧伤打孔漏光抖动效果电影转场包 Chaos Transitions
  • Procreate笔刷-书法签名画笔纹理效果文字笔刷素材资源
  • 暑假假期3D人物插画素材
  • 54个Procreate干介质画笔
  • 50个专业漏光效果照片叠层背景素材v2 50 Pro Light Leaks Photo Overlays – Vol. 2

  •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wkfco.com/zatan/33818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    0

    评论0

    请先